將門虎子南下為深圳高科技行業(yè)拓荒
葉華明:回溯開拓中國 激光視唱產業(yè)火熱歲月
薦語
提到深圳高科技行業(yè)最早一批的代表性企業(yè),繞不開先科集團。2014年,在《深圳口述史》欄目剛啟動時,先科創(chuàng)始人葉華明就是我們計劃中要采訪的口述者之一。因為深圳經濟特區(qū)建立30多年歷史篇章中,先科所創(chuàng)造的輝煌以及其中所映照的深圳高科技產業(yè)的拓荒歷程是不可或缺的一筆。
三年前,因為葉老健康狀態(tài)欠佳的原因沒有辦法受訪,我們曾為此深感遺憾。三年后的今天,盡管斯人已逝,好在有葉夫人李淑卿女士的無私幫助,在本季《深圳口述史》百期連載即將劃上句號之際(本期為倒數第二期),我們幸運地得到他生前口述的《先科的故事(1984~2004)》一文,洋洋數萬言,字字真切,所表露的拳拳之心,令人動容。限于篇幅,我們只將其中精彩的篇章進行整理并在得到葉夫人的首肯后,呈現給讀者。
1997年,葉華明在北京國際音樂音像博覽會先科展區(qū)留影。
我來深圳是很偶然的。我記得很清楚,1983年6月6日午休時,我隨手拿起北京日報看看,突然看到一則深圳市委組織部在北京招聘各種人才到深工作的公告。當時我在國家科委的新技術局參與籌建計算機工程中心,機關工作是很正規(guī)和貧乏的,令我在心里萌生了離開的念頭。因此我將這則公告仔細看了幾遍,并且把報紙收了起來。
在我印象中,深圳經濟特區(qū)的形象是模糊的,那幾天我特意從各方面了解特區(qū)的情況。后來我和妹妹葉劍眉商量,是否一塊報名去深圳工作,兩天后我們決定去報名,試試看。
1983年6月15日,我們見到了當時的深圳市委組織部部長歐陽杏同志。他很熱情地接待我們,第一句話就是“歡迎你們來特區(qū)工作”。他知道我們父親的情況,并告訴我們,我們父親的老家惠陽縣淡水鎮(zhèn)他也去過。就這樣,這一次見面就決定了我下半生的人生歷程。
壹
“先科公司”的來由
深圳要發(fā)展科技,首先發(fā)展先進科技項目,那就叫“先科公司”吧
因為我是副局級干部,調動不易,我妹妹在那一年的10月初接到調令就先動身到深圳去了,而我則是在10月底才收到深圳組織部的調令。我決定盡快動身,11月2日晚上八點坐火車去往廣州,然后去深圳。就這樣,我離開了生活工作近30年的北京。
來到深圳后,市委決定讓我到市科委工作。1984年春節(jié)過后,我被正式委任為市科委主任兼黨組書記。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深圳經濟特區(qū)只是一個邊陲小城市,當時人口不過幾十萬,財政收入只有過億元。因此,科技工作基本沒有任何基礎。當時科委下屬的部門有一個電子研究所和科技情報所,每年的經費只夠發(fā)工資。彼時市政府管科委的是文教辦主任李定同志,我和他商量如何打開科技工作的局面,我們的共識是利用改革開放給予特區(qū)的特殊優(yōu)惠政策,利用外資引進一些高水平的科技產業(yè)項目,同時加強對內地的宣傳,吸引各種科技人才來深工作。
隨著特區(qū)改革開放宣傳力度的加大,許多外國公司和香港公司前來深圳了解情況,科委的外事活動也開始增多起來,我經常與客人交換名片,他們一看到是“科委主任”,認定是政府官員,只能從政府政策層面上了解一些情況,而無法在投資和商業(yè)上往下談,我認為科委要盡快成立一家對外洽談的公司。我把這一想法向李定同志匯報,他表示支持。
1984年4月,科委領導班子集體研究了成立公司的問題,大家一致同意,先打報告給市政府,邊等批邊籌建。關于公司的名字,我建議大家可以想一想,當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到小平同志在科技大會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深圳要發(fā)展科技,首先發(fā)展先進科技項目,那就叫“先科公司”吧。我把這想法告訴愛人李淑卿,她也表示同意。
第二天一上班,我把“先科”的名字給領導班子通了氣,大家都表示贊同。我們馬上打報告給市政府,要求成立“先科技術開發(fā)公司”,資金由科委自籌、自辦,以引進高科技項目為主。由于拿到市政府批文的日期為1984年5月7日,大家一致同意將那一天作為先科技術公司的成立之日。
鄧小平視察先科生產車間,葉華明(右一)為他介紹先科的產品。
貳
開創(chuàng)中國光盤產業(yè)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激光視盤放送機和激光視盤,試放的是俄國經典芭蕾舞“天鵝湖”視盤,音樂和彩色都非常逼真
1984年,我滿50歲,前半生基本上從學校門到科技門,一直在國家航天部從事科研工作,從來沒進過銀行的大門,更沒有想過要辦公司,只有來到深圳經濟特區(qū)才開始接觸市場經濟之事。如今先科公司成立了,從何處切入開展工作?我決定先從項目人手,然后再去找錢和人。
一開始,我曾考慮生產錄音帶和錄像磁帶,因為各種原因,無法付諸實踐。1984年6月,在一次研究公司工作的會議上,周興文同志提出,他在沈陽工作時曾接待過一位香港朋友林慧曾先生,談到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的激光視盤產品。我腦海中馬上出現了1981年我在荷蘭做訪問學者時所看到的激光唱盤,動人的音樂似從唱盤中流淌而出,那時我還心想:“我們何時能擁有這種高科技的產品”。
因此,我立即決定請林慧曾先生來深圳見面。后來又在林先生牽線下,香港飛利浦公司專門來人到深圳演示了激光視盤產品。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激光視盤放送機和激光視盤,試放的是俄國經典芭蕾舞“天鵝湖”視盤,音樂和彩色都非常逼真。
我決定向市領導演示激光視盤。就在當天晚上,當著梁湘、周鼎、周溪舞、鄒爾康、劉波、林祖基等20多位市領導的面,我拿著一張激光視盤,簡要地講解它的工作原理、性能、發(fā)展前景,隨后周興文同志操作機器,開始演示。大家都為在電視機里看到的圖像而拍手。結束后,許多領導都要拿激光視盤摸看一下。
隨后我抓住機會,扼要匯報了先科公司對引進激光視盤產品的考慮,各位市領導都表示深圳一定要引進這樣的高科技產品。最后,梁湘做總結性發(fā)言,提到“激光視盤是一個高科技產品,目前中國還沒有,深圳就應該引進這樣的東西,先科就要抓住這個產品來發(fā)展我國的光盤產業(yè)”。
當時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探索階段,家用電子消費產品方面正處在發(fā)展彩色電視機的初級階段,誰家買了彩電都會成為鄰居的新聞,而在當時,激光視盤這個名詞也只是在一些研究所有人知道,公眾和傳媒基本對它一無所知。先科公司的領導班子根據市領導對該項目的支持態(tài)度,慎重研究,制定了詳細方針,其中一點便是“堅決引進飛利浦激光視盤的生產技術和設備,采取以我為主的引進方針”。
當時,先科公司才成立幾個月,還沒有實力和業(yè)績。荷蘭飛利浦如何看待先科公司,是否愿意把激光視盤技術轉讓給先科,這是關鍵的第一戰(zhàn)役。為此,我們抓緊了與香港飛利浦高層的聯系,用“敢闖”和“敢冒風險”的精神去解決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我們還積極宣傳深圳經濟特區(qū)是改革開放的第一陣地,沒有什么條條框框,就像一張白紙可畫最美麗的圖畫。
在多方爭取下,我們在香港與飛利浦公司簽定了引進激光視盤的原則協議后,又趁熱打鐵組團赴荷蘭飛利浦公司進行項目的考察和商務談判。在經歷了艱苦的商務談判之后,1985年的春節(jié)前夕,我們與荷蘭飛利浦公司就技術轉讓費用和生產線及母盤生產設備的價格等方面達成一致。我們在荷蘭過完春節(jié)后,滿載著談判成功的心情回國,準備迎接我國光盤產業(yè)的誕生。
叁
紅紅火火辦起先科
第一張CD于1990年8月16日誕生,在北京出版亞運會會歌——“亞洲雄風”;第一張LD視盤是“紅樓夢”,于1991年3月誕生
我們計劃在1985年5月前在深圳正式簽署商務合同,這是先科公司也是深圳市的首個高科技產品的引進合同。市領導以及有關部門對此很重視也很支持,要求先科公司既要慎重,又要敢闖各方“禁區(qū)”。為了防止夜長夢多以及節(jié)外生枝,我們不僅加強與香港飛利浦公司的洽談和合作,我和周興文日夜加班地審閱上百頁的全英文合同。在當時先科公司的全體員工(當時只有10位)的齊心協力下,終于出色地完成了各方面的準備工作。
1985年4月17日,在梁湘、周溪舞等市領導、市政府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和銀行界代表近100多人以及飛利浦公司的10多位高層共同見證下,我和對方高層代表雙方簽字。當時報紙和電視臺都做了報道,一時“激光視盤”的名字和先科公司開始傳揚開來。
實際上,我們與荷蘭飛利浦公司關于引進激光視盤生產和技術轉讓的協議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其中關于LD視盤引進的總費用約2500萬美元,而關于視盤放送機的組裝及技術轉讓的總費用則約為888萬美元。當時的政策規(guī)定,超過3000美元的項目一定要上報當時的國家計委審批立項,對于先科這樣一個新公司,既無資金又無資產是十分困難的。我們采取先行先試和特區(qū)的政策,先辦起來再說。
首先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要建設我國的第一個光盤生產基地。因為項目協議簽訂后,我們需要制定較為全面的生產項目的規(guī)劃,經過研究,我們辦起了包括先科激光電視機有限總公司和先科激光節(jié)目出版發(fā)行公司在內的四個子公司以及基建辦公室,各有分工。
在籌集資金方面,除了總計3400萬美元的引進費用,還要購買土地、廠房建設以及水電設備和員工宿舍,又大約需要1億元。這么龐大的資金當然不可能伸手向只有幾個億財政收入的市政府要錢,只能分階段解決以及向銀行貸款。
一下子要組建多個公司,需要各種人才,只能公開招聘。大家當時關心的問題涉及戶口、住房、待遇以及小孩上學和看病等多方面,有的在市里的支持下能很快解決,有的需要逐步解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到1986年8月前后先科招聘了近百人。
經過考量后,我們決定將廠房選址當時正在規(guī)劃成為工業(yè)區(qū)的八卦嶺。由于激光視盤是一個高科技項目,根據飛利浦公司提供的技術要求,廠房要建成封閉式的特殊廠房。1986年6月,工程正式開工,我們要求一年內廠房能基本建設好。這期間市領導周溪舞和李傳芳多次來工地視察,幫助解決一些困難。因為當時還有另外兩家單位也想爭奪激光視盤的項目,最后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教育委員會主任李鵬同志拍板定下這個項目落戶于先科公司。
在先科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我們做了很多探索。例如與外資合作建立液晶顯示器(LCD)和導電玻璃產業(yè)方面的合資公司,辦過精密模具公司以及四季青鮮花公司,還曾參與過深圳航空公司的籌建。在做過多種嘗試后,我們決定還是把精力集中在激光視盤基地的建設上。先科大院按照預想順利竣工,看著圖紙上的廠房變成現實,我心里十分高興。
與此同時,在主營業(yè)務上,我們與荷蘭飛利浦達成了合作意向,成立一家合資公司,除了生產激光視盤產品外,再增加生產激光音盤(CD)。合資公司定名為深飛激光光學系統有限公司,于1988年5月17日獲得市政府批準并注冊成立,第一張CD于1990年8月16日誕生,在北京出版亞運會會歌——“亞洲雄風”;第一張LD視盤是“紅樓夢”,于1991年3月誕生。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光盤產業(yè),也成為繼荷蘭、日本、法國之外第四個既能生產LD視盤又能生產CD音盤的國家。
肆
小平同志視察先科
1992年小平同志來深圳視察,于1月20日視察了先科企業(yè)集團屬下的深飛激光公司
為了專注先科的發(fā)展,我在1991年正式離開科委,先科公司也與深圳市科委完全脫鉤,并且掛靠在市投資管理公司。我從市政府公務員轉到企業(yè),從此我的下半生就全部與先科的事業(yè)融合在一起了。
在先科成長的過程當中,得到了許多國家領導人的關心,例如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李鵬同志以及朱镕基同志都曾在先科留下足跡。
1992年小平同志來深圳視察,于1月20日視察了先科企業(yè)集團屬下的深飛激光公司。當天上午十點,小平同志的中巴一行到達先科大院。我連忙上去迎接,小平同志看了我一下,并說:“你是葉老二吧?”
“不是,我是葉老四。”
“我們四十多年沒有見面了,你弟弟葉正光在哪里?”
“他現在海南島三亞的一個公司工作”。
……
之所以能有這番將近五分鐘之久的拉家常般的談話,是由于當年父親飛機失事遇難后,我們兄弟有一段時間生活在聶榮臻元帥家里。小平同志與聶帥常有往來,認識我們。
當我把小平同志引入貴賓廳,頓時,大家見到小平同志,又驚訝又高興,拍起手歡迎小平同志一行。小平同志和先科10位的職工代表一一握手后,便坐下來,我開始向小平同志匯報先科集團及激光集團項目情況,接著便開始演示激光視盤《我們的鄧大姐》,小平同志邊看邊說:“我和鄧大姐是同年生,但她比我大幾個月。”接著又演示了由先科業(yè)余歌手演唱的卡拉OK——《在希望的田野上》,小平同志很高興地說:“聲音很好,我聽得很清楚,好,好。”并帶頭鼓掌,之后,我向小平同志一行介紹了貴賓廳所展示的先科激光產品,便從展廳后門出來去生產車間。
門一打開,上百的先科職工站著走廊下,鼓掌歡迎小平同志。小平同志頻頻向群眾招手,并詢問職工的年齡。我說平均年齡在30歲,他說:“很好,搞高科技就是要靠年輕人。”小平同志在過道上停留了約10分鐘,我便引導進入激光母盤車間,小平同志很仔細地聽我講解母盤的制作過程,我提到每年深飛激光公司要生產幾百部國內外電影視盤,小平馬上詢問:“版權如何解決?”我說,按國際規(guī)則,向國外影視公司購買國內版權,才可生產。小平同志連聲說:“好,一定要遵守國際規(guī)則辦事。”
從母盤車間進入視盤生產車間,小平同志被壓盤生產線及整個凈化車間的現代化生產吸引住,他聽我介紹壓盤的生產過程中,高興地走向擦光盤的工人行列中。當時有四位女工正在專心地擦凈剛壓好的光盤,小平同志很隨和地和其中一個女工交談起來,“你從哪里來,娃娃?”“我是從汕頭來的。”“來多久了?”“我來兩年了。”“今年多大了?”“剛20歲。”“來深圳工作習慣嗎?”“習慣,這里很好,車間有空調。”“你能告訴我,一個月掙多少錢嗎?”“大約1000元。”“很好,一個人生活還夠的。”
這一段對話,使周圍的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我繼續(xù)向小平同志匯報深飛公司的生產計劃和市場銷售情況,不知不覺已來到車間出口,此時車間外已聚集了很多職工,準備歡送小平同志。臨走前,我向小平同志贈送了10套激光唱盤,小平同志高興地向歡送的員工揮手,健步地走向汽車。
小平同志視察先科一事,后來隨著那篇著名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的刊發(fā)和傳播,傳遍大江南北,我被動地成為“新聞人物”。自1992年4月后,先科的光盤基地——深飛激光公司成為許多來深圳參觀的領導和外賓的必到之處。
我在先科工作20年,創(chuàng)建先科這一品牌不僅僅是打造先科集團本身,更重要的是讓國人認識激光視盤產品,讓消費者能及時享受激光視、音盤等當時高科技產品帶來的高品位的快樂。在先科發(fā)展的歷史上,也曾遭遇過一些挫折,我也不免有些遺憾。在那段火熱的歲月中,先科的發(fā)展和取得的任何成就都離不開廣大先科人的無私奉獻,由于還有許多感人的事跡我無法載入先科故事之中,敬請原諒,我只能說一聲:“謝謝你們!”
本期整理:
深圳晚報記者 賴麗思
前期統籌:
王外平 梁瓊月 黃曉天
后期統籌:賴麗思
特別鳴謝葉夫人李淑卿女士提供的大力支持
葉華明
1933年出生于澳門,祖籍廣東惠陽,為開國名將葉挺將軍第四子、新中國第一批地空導彈專家。1983年,他毅然放棄在北京舒適的生活,南下深圳。曾歷任深圳市科技發(fā)展中心副主任、主任、黨組書記以及深圳市科委主任、黨組書記等職務。
1984年,開始著手創(chuàng)建先科技術開發(fā)公司;1990年4月,開始組建深圳市先科企業(yè)集團,其后擔任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等職。
先科集團在他的領導下,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緊跟先進科技步伐,取得多項“中國第一”的驕人成績,成為中國激光光盤的生產基地、中國液晶顯示器生產基地、中國精密模具和機電產品生產基地。1998年到2002年,先科集團被國家電子工業(yè)部評為中國電子百強企業(yè);2002年,“先科SAST”榮獲中國馳名商稱號。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先科集團。
2015年11月29日2時50分,葉華明在深圳逝世,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