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醫(yī)療激光新聞

科學家開發(fā)出世界上最小的激光鑷子

星之球科技 來源:自然2014-03-07 我要評論(0 )   

科學家研制的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可夾起單個病毒或分子。研究過程中,科學家讓聚焦的激光束穿過帶有金屬層的光纖。在光纖的頂部,激光束形成一個類似蝴蝶結的開口,...

       科學家研制的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可夾起單個病毒或分子。研究過程中,科學家讓聚焦的激光束穿過帶有金屬層的光纖。在光纖的頂部,激光束形成一個類似蝴蝶結的開口,由兩個重疊的三角形構成。這種形狀的開口允許他們對光束進行精確控制。

 

  據(jù)國外媒體報道,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研制出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可夾起單個病毒或分子。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物理學家馬修-胡安表示這種裝置能夠為希望操作生物學樣本或者使用納米晶體建造微小結構的科學家?guī)ジR?。他說:“據(jù)我所知,這是迄今為止制造的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允許科學家操作、掃描和移動病毒等非常微小的物體。”

 

  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鑷子不同,這種鑷子利用高度聚焦的光束抓取和操作物體。在發(fā)表于《自然-納米技術》雜志的研究論文中,胡安和研究論文合著者——西班牙光子學研究所的羅麥恩-奎達特描述了這項技術。研究過程中,科學家讓聚焦的激光束穿過帶有金屬層的光纖。在光纖的頂部,激光束形成一個類似蝴蝶結的開口,由兩個重疊的三角形構成。胡安表示這種形狀的開口允許他們對光束進行精確控制。

 

  胡安指出這種激光鑷立基于所謂的“自感應反作用機制”。在設計上,激光鑷能夠在存在物體情況下進行自我調(diào)整,而后抓取物體??茖W家在論文中表示:“換句話說,被抓取的標本在這個抓取機制中扮演了一個活躍角色。”這種蝴蝶結形激光鑷只會產(chǎn)生非常微小的力,不會因為溫度的升高增加,防止破壞生物學分子。

 

  科學家在論文中指出他們成功利用這種裝置抓取一個直徑只有50納米——相當于人類頭發(fā)直徑的千分之一——的塑料球,并在幾分鐘時間里將小球移動較遠距離。胡安稱:“這是一次概念驗證。我們的目標是將我們操作生物學分子等微小物體的能力推到極限。”一直以來,科學家便在尋找操作微小物體的方式,尤其是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生物學結構非常脆弱,容易被熱量或者物理學壓力破壞。他說:“這種非入侵式方式開辟了納米科學的一個新世界,提供了一種空前的方式,操控納米尺度的物體,包括對熱量敏感的生物學樣本。”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內(nèi)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wǎng)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wǎng)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nèi)容。

網(wǎng)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